nba之中国小兵 学术论文揭示清末民初报人与社会关系及旧上海文人自我意识

来源:网络 阅读:

1. 学术论文

1.《徘徊于学术与政论之间的知识分子——以《周刊》作者为中心之研究》,《诗林》2009年第1期。

2.《舆论与权力网络——以20世纪30年代初《周报》与《自由谈》为例》,《浙江学刊》2010年第1期。

3.《舆论、舆论与宣传:清末民初的报刊与社会》,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10年第6期。

4.《启蒙话语的自我分化:以《周刊》与《自由谈》为中心的考察》,《诗林》2011年第2期。

5.《旧上海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:以《自由谈话》为例》,《历史教学问题》2011年第4期。

6.《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——以20世纪30年代胡适《周刊》为例》,《浙江学刊》2011年第5期。

7.《印刷上海与公共空间的拓展——以1930年代为中心的讨论》,新闻大学,2012年第3期。

8.《公私观念与道德焦虑及其在近代中国的转化》,《思想与文化》2012年第12期。

9.重新审视中国革命:从德性角度看,《东方历史评论》2013年第3期。

10.《让历史记忆照亮未来》,《读书》2014年第2期。

11.《公众讨论与国家意识建构——以20世纪30年代《大公报》读者座谈会为中心的研究》,《安徽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14年第2期。

12.《战争、苦难与新闻:抗战时期民营报纸的舆论动员探析》,《新闻与传播研究》2015年第8期。

13.《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恋文化是如何产生的?》,韩国国立大学中国知识网络,2015。

14.《塑造社会想象的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——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“社会问题”丛书为中心之研究》,《中共党史研究》2016年第5期。

15.《士大政治与文人政治的转型:清末民初一段思想文化史》,《思想与文化》(第19卷),2016年。

16.《民国时期中小学知识青年的集聚与左翼化——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为中心》,《中共党史研究》2017年第11期(后转载于人大书报信息中心《中国近现代史》2018年第4期、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8年第4期)

17.《“新革命史”语境中的思想文化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学术路径》,《中共党史研究》2018年第11期(转载自《历史与社会(摘要)》2019年第1期)。

18. 刊于:《中国化学》2018年第32卷(1)

19.《知识分子视界的新革命史研究》,《中共党史研究》2019年第11期。

20.《记忆的战争与战争的记忆:20世纪中期关于中国的记忆与书写》,《历史教学问题》,2020年第1期。

21.《塑造家庭问题的思想资源与社会想象——以民国时期“社会问题”系列图书为中心的考察》,《东岳论坛》,2021年第7期。

22.《后五四“社科”热潮与革命理念的知识建构——以民国时期左翼期刊为中心的讨论》,《诗林》2022年第1期。

23.《五四后的家庭革命与社会改良思潮——以《中国青年》《生活周刊》《申报》为中心的讨论》,天津社会科学,2022年第2期。

2. 出版物

1.当代中国的舆论走向:以《周报》与《自由谈》为例,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2。

2.《十字路口的知识分子》,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3。

3.《与民国的邂逅》,北京:三联书店,2017年版。

4.《书架上的现代中国:个人阅读史》(东方出版社,2020年3月出版)

5.《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公共传播(1895-1949)》(合著)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8年。

6.《报国报国:另一种阅读中国新闻史的方式》(合著),香港: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,2013。

7. A to Mao,出版社,2010(译文:江宜华教授论文合译英文)。

8.《留学北美:从温哥华到波士顿》,上海书店出版社,2022年版。

3. 主要学术书评

1. 《知识分子写作的交流转向:评李仁元先生》,香港中文大学:二十一世纪,2006年8月。

2.《广东文化的建构:评述程美宝先生》,香港中文大学:二十一世纪,2007年10月。

3.《学者评世的史学观:解读杨国强》,香港中文大学:二十一世纪,2009年12月。

4.《成都茶馆:抵抗现代化的桥头堡——阅读王迪》,《东方早报·上海书评》2010年7月18日。

5.《从松散团体到紧密团体:革命者的错误道路?——读王齐胜笔记》,台北:思想,2011年第17期。

6.《重访与超越革命时代——阅读《高华》》,《读书》2013年第5期。

7、《什么样的革命?谁的传统?——读裴毅著作后,《开放时代》2015年第5期。

8.《‘旧上海’是如何变成‘新上海’的?》,中华读书报,2015年7月18日。

9.《启蒙的迷宫》,《读书》2016年第2期。10.《来自新华书店》2016年第10期第1期,118-122。

11.《共和政治的本质》,《阅读》2017年第4期。

12.《吴宓在哈佛的朋友圈》,《文汇报·文汇学者》,2018年4月20日。

13.《让历史书写照亮中国的启蒙》,中国艺术研究院:中国文化,2019年第49期。

14,《逆潮流而行书写思想史》,《读书》2019年第8期。

15.《一位跨国界的火炬手:解读李金泉教授《跨越视界的传播:历史语境与全球视野》》,《记者》2020年第3期。

16.《绅士共和国的乌托邦》,读书,2021年第3期。

4. 学术访谈与学术对话

1.《东亚话语与东亚意识——与孙格教授对话》,《开放时代》2012年第9期。

2.《在共鸣与批判中重构东亚身份——与韩国延世大学白永瑞教授对话》,《南方窗》2012年第12期。

3.《20世纪中国革命的回顾与反思——唐小兵与王齐胜的对话》,《东方历史评论》2013年第4期。

4.《对话孙隆基:从“世纪末”思想出发理解鲁迅——二十世纪文化中的精英与民众对话系列》,《南窗》2014年第17-18期。

5.《裴毅论安源革命的历史记忆》,《东方早报·上海书评》,2015年3月29日。

6.《‘侵略’话语依然束缚着我们:关于公共理性文化的对话》(采访人:刘青教授),《同舟共济》,2015年第4期。

7.《你怎么样,时代怎么样——关于青年问题的对话》(采访人:陈英芳教授),《同舟共济》2015年第11期。

8.《王范森论清代知识分子的道德意识》,《东方早报上海书评》,2016年1月10日。

9.《对话钱理群:当知识分子遇见政治》,《新京报书评周刊》,2016年9月25日。

10.<五四精神是真实的历史动力: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余英时访谈>,《思潮》第37期,台北:联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2019。

五、学术交流与会议

1.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访问学者。

2. 2011年4月1日至30日,“内地新闻传播学青年学者访问计划”,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。

3. 2013年5月,我应邀参加香港城市大学中文、翻译及语言学系的书评讨论会,讨论我的著作《现代中国的舆论》,评论人是李金泉教授(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)。

4、2013年7月,应邀参加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主办的“近代中国革命与变革”暑期课程,并做专题讲座,题为《近代中国舆论的发展与曲折:革命的视角》。

5.2014年应邀参加韩国延世大学举办的“东亚公共性的危机:社会人文学科的挑战与回应”国际学术会议。

6.2015年4月赴香港中文大学访学一个月,5月应邀参加台湾中央研究院举办的“历史的躁动:记忆、叙事与20世纪中叶的中国”国际学术会议。

7. 2016年6月,我参加了在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举办的亚洲AAS会议,参加的工作坊主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与世界,并提交了专题研究论文。

8.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,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,期间做英文演讲并参加华盛顿举办的AAS会议。

六、项目及奖项

1.上海左翼文化的兴起、传播与影响(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,优良成果)

2.华东师范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(2014年)

3.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委员会申万宏源奖(2015)

4.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成果(团队)一等奖(2018)

5. 2013年,被《东方史学评论》评选为中国杰出青年史学家(全国入选15人)。

6.荣获2021年度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育贡献奖。

7.社会兼职

兼任《上海研究》特邀编辑、《民国北京史研究丛书》主编、华东师范大学-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近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、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。

姓名: 唐

标题:

简介:唐是来自中国华东地区的一名博士。他在湖南获得了学士学位(2001 年),之后搬到了。他在华东地区获得了硕士(2006 年)和博士学位(2009 年)。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,他在 学习了一年。现在他是 的博士生 - 2017-2018 年。

领域:唐的封面,在“和”和“的”上半部分,他是一篇“左翼”研究,以及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的左翼运动,旨在研究中国左翼运动和后来的“和”和“的”。

1.

(1)《与工具:中国书籍学研究》,《中国图书情报工作》,2016年第5期。

(2)“的 是怎样的?”(),2015 年。

(3)《战争、和平与反战:民间反战研究》载《政治与国际关系》2015年第8期。

(4)《与时俱进:1930年代《大公报》‘论坛’探析》nba之中国小兵,《安徽》2014年第2期。

(5)《的》《读书》2014年第2期。

(6)《从“的”看中国》,2013年第3期。

(7) “论中国早期的道德及其特征”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12年第12期。

(8)《空间的内与外》,2012年第3期。

(9)《与》nba之中国小兵,2011年第5期。

(10)《老年中的自我》和《》,2011年第4期。

(11)《的自我:《大公报》的‘ ’与《自由谈》评析》,2011年第2期。

(12)《、与:清末民初中国的与》,《华东(与)》2010年第6期。

(13)《与权力:大公报‘自由言论’与20世纪30年代‘自由言论’探析》2010年第1期。

(14)《暨:关于‘ ’的论述》,《大公报》2009年第1期。

2.

(1)“从新到旧:基于《中国古书》的研究”,华东师范大学,2016年。

(2) “全球化的兴起及影响研究”,Fund,2015 年。

3. 书籍

(1)在中国:基于《大公报》《自由谈》的研究nba之中国小兵,:出版社,2012。

(2)A,:中国出版社,2013年。

(3)在(SDX Joint,2017)

(4) (共同) (1895-1949) :House,2008 年。

(5)(合)著,香港:新闻社,2013年。

四、荣誉奖项

(1)第十届华东地区青少年技能大赛一等奖(2014年)

(2)以“的”命名的奖项(2015年)

5.

- 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分校关于中国和世界以及当地的书籍。